Saturday, January 28, 2006

China: Bachelor Bomb

By Dudley L. Poston Jr. and Peter A. Morrison

This commentary appeared i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on September 14, 2005.

In a trend fraught with troubl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China will soon find itself with a marriage-age population remarkably out of balance, with about 23 million more young men than women available for them to marry in this decade and the next — what demographers term a "marriage squeeze."

This impending surplus of unattached young men could be a driving force behind increased crime, explosive epidemics of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even international threats to the security of other nations. Ye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one little to address its demographic destiny.

The coming squeeze is largely the legacy of the government's one-child policy, along with societal modernization. As a result, the nation's fertility rate has fallen dramatically, from around 6 children per woman in the 1960s to around 1.7 currently. But the society's strong cultural preference for sons has not changed. In recent decades, ready access to ultrasound technology has enabled parents to learn the sex of their unborn children and has led to widespread female-specific abortion.

The demographic consequence is now apparent. Most societies exhibit biologically natural sex ratios at birth of around 105 baby boys born for every 100 baby girls, yielding roughly equal numbers of prospective brides and grooms as generations reach marriageable age. This normal pattern emerges where human interventions don't disturb biology.

But China has departed markedly from this natural pattern since the 1980s. Its sex ratio at birth has hovered between 115 and 120 baby boys for every 100 baby girls in recent years, a level that renders roughly one of every eight men in a generation "surplus." Many Chinese refer to the surplus boys as guang gun (bare branches).

Past societies with large numbers of unattached men have on occasion turned to a more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perceiving threats of violence. Such societies have also sought to harness their surplus of men by recruiting excess males into military occupations, pursuing expansionist policies aimed at developing unexplored territories or colonizing neighboring ones.

The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so many bachelors in China's big cities might tempt its future leaders to mobilize this excess manpower and go pick a fight, or invade another country. China is already co-opting poor unmarried young men into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paramilitary People's Armed Police.

No less disquieting are the social dynamics accompanying a severe marriage squeeze. In all likelihood, millions of young, poor Chinese bachelors never will marry. Many will migrate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destinations, patronizing prostitutes there. In doing so, these unattached men could turn China's HIV epidemic — now confined to certain high-risk populations — into a more generalized one by creating "bridging" populations from high- to low-risk individuals. Such male bridging populations have fueled HIV epidemics in Cambod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China's legal marriage age — 22 years for men, 20 for women — means that more than 23.5 million young men (by our estimate) will be unable to find Chinese wiv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21, owing to the inadequate supply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marriage market. Neither a spontaneous shift toward a later average age at first marriage nor lax enforcement on the supply side to allow teenage brides would substantially lessen this market imbalance.

Although the 23 million-plus surplus of boys exceeds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most countries, it represents but a tiny fraction of all 1.3 billion Chinese. However, these millions of "bare branches" will be concentrated in a generation born over a short 20-year period and living mostly in the cities of a largely rural China.

Past societies with large numbers of unattached men have on occasion turned to a more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perceiving threats of violence. Such societies have also sought to harness their surplus of men by recruiting excess males into military occupations, pursuing expansionist policies aimed at developing unexplored territories or colonizing neighboring ones.
The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so many bachelors in China's big cities might tempt its future leaders to mobilize this excess manpower and go pick a fight, or invade another country. China is already co-opting poor unmarried young men into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paramilitary People's Armed Police.

No less disquieting are the social dynamics accompanying a severe marriage squeeze. In all likelihood, millions of young, poor Chinese bachelors never will marry. Many will migrate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destinations, patronizing prostitutes there. In doing so, these unattached men could turn China's HIV epidemic — now confined to certain high-risk populations — into a more generalized one by creating "bridging" populations from high- to low-risk individuals. Such male bridging populations have fueled HIV epidemics in Cambod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China's legal marriage age — 22 years for men, 20 for women — means that more than 23.5 million young men (by our estimate) will be unable to find Chinese wiv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21, owing to the inadequate supply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marriage market. Neither a spontaneous shift toward a later average age at first marriage nor lax enforcement on the supply side to allow teenage brides would substantially lessen this market imbalance.

Although the 23 million-plus surplus of boys exceeds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most countries, it represents but a tiny fraction of all 1.3 billion Chinese. However, these millions of "bare branches" will be concentrated in a generation born over a short 20-year period and living mostly in the cities of a largely rural China.

The surplus of boys and shortage of girls "made in China" could soon become not just a concern for China, but for the world.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日本訪華人數339萬排第二,被韓國追過

  中國國家旅遊局駐日本代表張西龍透露,2005年的日本訪華人數總計為339萬人次,比2004年增長了1.67%,但訪華人數被韓國追過,降至第二。去年韓國的訪華人數為354.5萬人次,比前一年增長了24.6%。張西龍介紹,這是中國發展旅遊產業20多年來的首次。

  2005年前3個月的日本訪華人數比前一年大幅提高,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在中國4月發生反日示威後,至12月為止日本訪華人數均為負成長。相對於日本,去年訪問中國的外國人總數為2025.5萬人次,比2004年成長了19.6%。在2005年訪華人數前20位的國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成長率僅為個位數的國家。

  中日關係的緊張,對於中國觀光業確實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Sunday, January 22, 2006

无极搞笑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http://media.chinabroadcast.cn/chi/net_radio/entertainment/el060106001.wmv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年度最紅名詞誕生記

新華網 ( 2006-01-13 09:55:54 )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當年趙本山讓“馬甲”成了網路別名的代稱,今年,一個饅頭所引發的一場萬眾矚目的血案,使得“饅頭”成為了年終網路關注的焦點

當年,趙本山一句“脫了馬甲照樣認識你”讓“馬甲”二字成為特定稱謂,作為當年的最紅名詞火了一整年,甚至直到如今還是網路別名的代稱;而如今,在網路江湖中,網友們盛傳著的今年的最火名詞無疑將是“饅頭”。

《無極》剛剛“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公映時,就有看完此片的網友在網上發貼稱:“這個《無極》不如改名叫‘饅頭’吧,所有情節居然是由一個饅頭引出的。”此話一出,眾人紛紛跟帖,表示贊同。

估計大家是有料事如神的本領,當時就預感到了“饅頭”將要走紅——這不,新年過了才沒幾天,一個名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網路視頻短片就在網路上迅速火爆,該短片以《無極》為藍本,極盡搞笑之能事。短片的作者署名為“胡戈製作”,大概20分鐘左右,基本上都是剪輯《無極》的電影片段重新編輯而成,畫面製作還算精良,人物配音都模仿片中人的口氣,難得的是,配音者連普通話都說得很不錯,看得出“制片人”花了不少心思。目前在GOOGLE上進行精確搜索“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能夠搜出近萬條記錄——要知道這可是長達九個字的超級精確搜索啊!從搜索結果來看,大部分網路社區和論壇都轉載過這個短片,甚至很多博客也對此片紛紛轉載,我也曾在QQ上接到消息,是網友發來的此片的地址鏈結,這些都充分說明瞭網友對此片的熱愛之情。

這個短片在開始前首先打出字幕“以下看到的東西純屬本人自娛自樂,內容純屬虛構,全是瞎編亂造的”的字樣,然後套用央視品牌欄目《法制在線》節目的形式展開整個故事。整個短片圖文並茂,配樂也搭配得恰到好處,其中到處是精彩之筆——比如深受眾人追捧的“張傾城作為圓環套圓環娛樂城名模,每天工作就是不斷地穿衣服和脫衣服”一段,一邊配上張柏芝在《無極》中迅速穿衣脫衣、穿衣再脫衣的畫面,一邊配上楊鈺瑩的《茶山情歌》,令人噴飯。還有被網友譽為最經典的“張昆侖自首”“張昆侖與郎隊長的同性戀情”“滿神牌喱水廣告”等片段,都令人爆笑到肚痛。

就在大家笑到一片燦爛不亦樂乎的時候,竟然有好事者去諮詢律師此種改編行為是否合法,於是,就有很不解風情的資深律師聲稱該短片侵犯了《無極》的作品完整權。於是,短片的作者胡戈發佈了一個聲明,稱自己“做這個東西純粹是為了個人自娛自樂,同時也是為了練習視頻處理技術……我並沒有四處傳播這個作品。只是由於網友們的相互傳遞,這個作品才慢慢流傳開來……現在網上四處流傳這個東西,這種現象並非是本人的初衷。我的網站的論壇原本是設計成給極少數視頻編輯愛好者進行技術交流的,現在竟然變成了‘饅頭’愛好者的天地。”

這個小小的插曲並沒有打消“饅頭粉”們的積極性,該短片依然從一個QQ流傳到另一個QQ,繼續在網路世界裏迅速躥紅,同時也把“饅頭”二字炒熱了。就在剛才,還有網友發帖子,義正詞嚴地在宣佈:眾所周知,最近有一部電影叫《無極》,遭到大家的口誅筆伐,當然這跟咱饅頭沒關係,但後來,居然有無聊群眾把電影斷章取義地演繹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是對我們饅頭聲譽的嚴重誣衊,是對饅頭家族內部事務的粗暴干涉,我代表饅頭提出強烈抗議——我們饅頭並非引起謝無歡同學人性扭曲的根源,陳滿神女士利用饅頭引誘張傾城小姐的做法是極端無恥的行為,謝無歡同學珍藏的饅頭已經明顯過了保質期……我們饅頭保留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權利!

看來,本年度,饅頭想不紅都不行了……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续:英雄张曼玉当上CEO

最近,根据《无极》改编的网络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这部“恶搞”《无极》的电影被众多影迷评价为“胜过《无极》百倍的经典作品”,成为了贺岁档人气最高的“电影”。昨日记者获悉,“血案”作者胡戈的下一部作品又瞄准了张艺谋的《英雄》,将把《无极》和《英雄》两部影片合二为一,讲述一个导演冲击奥斯卡的故事,名叫《奥斯卡之梦》。
  
徐静蕾韩寒追捧“馒头”
  徐静蕾和韩寒都公开在博客中赞扬胡戈是一位天才,并希望和他见面,成了忠实的“馒头饭”。不少网友评价《馒头》是今年贺岁档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它将陈凯歌在《无极》中没有讲清楚的故事一语点破。”
  
作者不惧“侵权”官司
  随着《馒头》的走红,隐藏在神秘网络之后的作者胡戈也迅速被媒体揪了出来,不过,因为《馒头》以《无极》的视频片断为素材,再重新配音和做上了字幕、音效等,一些律师认为,它已经侵犯了电影《无极》的著作权,胡戈也可能会面临《无极》剧组的官司。不过,对于这一点,今年31岁、身为一名音响师与剪辑师的胡戈却一再声称,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不存在侵权一说。而他也誓将“恶搞”进行到底,目前,他下一部作品的剧本已经敲定,名叫《奥斯卡之梦》。
  
续集瞄准《英雄》
  记者了解到,《奥斯卡之梦》是《馒头》的续集,讲述了在谢霆锋抢了张柏芝馒头的20年后,真田广之变成了大导演,张柏芝、张东健也成为了演员,他们准备拍一部电影《馒头血案》来参加奥斯卡,却遭遇了资金问题。真田广之四处求人,其间遇到了种种困难。而《英雄》的诸位主角此时也将在片中露脸,扮起了形形色色的职业人士,李连杰成了真田广之的助理,梁朝伟和陈道明成了投资商,张曼玉摇身一变做起了银行的CEO,章子怡却充当起了梁朝伟的秘书……最后,真田广之答应帮陈道明公司洗黑钱,终于完成了电影的拍摄,并如愿在奥斯卡上获奖。此时,“电影局局长”谢霆锋却突然冒出来表示,影片没通过电影局审查,不能参加奥斯卡评奖,《馒头血案》宣布冲奥失败。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10句女人最憎的說話

1.你咪咁小器啦!

女人點解憎:

小器是女人擁有但又不想認擁有的特質,你明寸佢?等開拖吧!男人說這句話時通常笑笑口,點解?因為知女人唔岩聽?明知不應說但堅持說出來,就是撩交嗌?男人說這話前通常已說完「嬲完未呀?」、「唔好嬲啦?」之類的話,但游說不果;唔識?人就賴人小器,屙屎唔出賴地硬!
即係話我唔應該嬲者?女人發嬲一定有佢道理,男人駁嘴即係話我螿不講理,作死!

建議:要女人唔嬲,真的惟有等她自己嬲完,但不等 於什麼都不做,男人最好做點事來縮短過程,愈拖只會愈難TUM 基本上連個嬲字都不能提,女人好憎呢個字,唔嬲都變嬲!告訴你,叫女人唔好嬲,佢嬲得仲勁!女人在小器、嬲爆爆,男人TUM佢盞晒;氣!要軟化女人從身體入手,抱抱或緊握她手吧!

2.對唔住囉!(同類說話:我唔岩;我衰囉、我錯囉)

女人點解憎:

「囉」什麼?晦氣到死!最討厭是加個「咁」字在前頭,「咁對唔住囉?」,一個「咁」字包含了「我唔覺得自己錯但買你怕囉」這十二個字的意思,明激我啦! 男人說時通常皺眉頭、眼神厭倦,擺明在說「你又來了」,乜我好難頂咩?

建議 : 用口去表示歉意是低層次的做法,倒不如用行動表示。唔該比D性格,唔覺得自己錯的話,老虎蟹都唔認錯!唔該比D風範,道欺最緊要誠意。

3.鍾意嗎? 我送比你丫!

女人點解憎

因為得個講字,男人總以為講左就等於買左,毋需真的買! 見我雙眼發晒光仲問,你盲架? 要我用把口去講我鍾意,即係要我認貪心!

建議 : 講得出就要做得到!一定要趁熱買,一拖,女人又話你無誠意! 立即在她面前付款是最方便的做法,但女人最憎呢種方便,唔浪漫。男人總係唔識送禮物,以為買左然後交過去就大功告成!其實送禮物最重要是點樣交到對方手上,即係心思、驚喜.

4.使唔使幫你?(同類說話:使唔使車你、使唔使幫你拎? )

女人點解憎

廢話 ! 問來幹麼?答得你我都做完!

建議: 女人最憎男人「齋TALKING 」,唔聲唔聲做左先才是英雄 做多無壞,即使自己搞得掂,女人都鍾意男人獻殷勤的

5.搵日同你去……

女人點解憎

搵日,通常不會兌現 又信口開河了! 你估我係你D客,「搵日出黎飲茶」咩!

建議 : 女人記性很好,此等不兌現的小事是她日後炒大鑊的導火線 女人無要求的話,男人切忌自動OFFER,無謂製造機會比人CHALLENGE

6.得架啦!得架啦!(同類說話:掂架啦!掂架啦)

女人點解憎 認屎認屁叻,結果錯漏百出無樣得! 你覺得佢係怕你煩,想塞住你把口,所以吹到天咁大,但其實得鬼!

建議 : 無希望就無期望,無期望就無失望,實話實說吧! 女人要講野,一定要比佢講;而比佢講,佢先唔講。

7.明啦明啦 (同類說話:係啦係啦、得啦得啦)

女人點解憎

明個屁,想我收聲至真! 真係明?咁我岩岩講到邊度先?

建議 : 她在跟你說一些她認為很重要的事,即使你覺得無聊,也請耐心聆聽,硬食吧! 在她喋喋不休時緊握她的手,信我,好快收口。 適當時候發問,讓她知道你在聽;無傷大雅的小事不妨附和,大事情則要糾正

8.是但啦

女人點解憎無要求,無原則,無性格!你又嫌我煩了! 你寧願SUFFER任人擺布,我諗我真係好討你厭,嗚……

建議 : 大可拋個波比佢,溫柔地說:「你話呢?」她反而覺得你尊重她不在乎說什麼,而是在乎怎樣說;男人說話時語氣夠堅定就是說服力,女人自然收聲。

9.想唔想做 (愛)?

女人點解憎

摸緊先問,遲左D喎! 別懶尊重我吧! 乜你睇唔出咩? 點答你呀?唔好難為我啦!

建議 : 女人做愛講MOOD,一句說話足以摧毀一切。 不反抗已是默許,醒D啦!

10.你開唔開心?(類似說話:你HIGH唔HIGH?、我得唔得?勁唔勁?)

女人點解憎

焗住要答開心? 迫人講大話! 乜你睇唔出咩? 建議: 抱抱算吧,別生不必要的事端,比機會佢問番轉頭:「咁你愛唔愛我?」 唔提反而唔諗,別「刺激」她去思考,你真係好渣斗!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中國出現曾令日人聞風喪膽的「痛痛病」

日文「痛い」(itai)就是痛楚的形容詞。日本昔日(特別是戰後初期經濟高增長期)追求經濟發展,忽略環境生態,造成各種「公害病」叢生,其中以水俁病及イタイイタイ病(此譯為「痛痛病」)為害最大。想不到現在中國湖南省湘江一帶開始出現極類似日本痛痛病的病例,令人心痛及氣憤。

痛痛病是重金屬鎘(做電池及半導體的金屬)汚染水源引起的疾病。患者腎臟受損,全骨骨質軟化而易於多處骨折,全身劇痛無比,呼天搶地叫:「イタイイタイ」,所以稱為「痛痛病」,至今仍無法醫冶。此病可追溯至德川時代(1603-1868),因開鑛汚染環境造成。近代(大正及昭和)大規模在富山縣爆發。三井金屬(三井系公司)開鑛將重金屬鎘汚染水源,人們吃了含鎘的農作物相繼生病。法庭於1971年判三井金屬向五百多人賠償14億円。

富山縣人民嬴了裁判卻賠上終身健康

今天的中國很像1960年代經濟高成長期的日本,忽略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及引起的龐大社會成本。今年年初中國湖南省因水利工程處理不當導引大量合鎘的工業廢水流入湘江。湘江下流一帶(特別是湘潭市)人民出現類似痛痛病病徵。這是人禍,一錯再錯的結果。一錯在水利工程出錯,二錯是出事後湖南省環保局竟說湘潭市水質「全面達標」可飲用(湘潭市環保局卻檢出該市自來水鎘含量超標兩百倍!)。湘潭市人民繼續飲用毒水,開始有人出現類似「痛痛病」的病徵。此等庸官草菅人命,令人想起不久前的松花江汚染事件。若犯錯者不用負責,這是什麼樣的世界?

Sunday, January 15, 2006

『Dragon櫻』促使東大報考人氣上昇?!

唐津世

  由於日本的學制與台灣和歐美不同,是採四月入學並計算學年的方式,所以升學考試是在每年的1、2月進行,而日本的升學走向也或多或少會受社會上的風氣或是一些潮流趨勢所影響,像去年就因電視台接連播出「白色巨塔」和「急診室24小時」等描寫醫院情境的日劇,使得去年報考醫學部的人數大舉增加,今年則是日本第一學府東京大學受到趨勢影響。

  根據在11月時辦理東大入學考實戰模擬考的駿台補習班表示,光是參加模擬考的人數就比去年增加了20%,而著名的河合塾「東大模考班」報名人數也是比前一年增加了23.6%,可以看得出近年未見的東大志願者人數增加。

  河合塾升學事業推進部的藤橋研二主任就表示,這次出現的東大人氣,除了說是因為少子化而將造成「大學全錄取時代」來臨,因而讓考生的志願提高了之外,跟東大今年也首度召開招生說明會也有關,但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原因則是漫畫『Dragon櫻』的影響。

  『Dragon櫻』是講談社所出版的週刊Morning裡連載的人氣漫畫,這部漫畫也獲得今年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的優選,內容敘述原本是飆車族的貧窮律師櫻木建二接了要宣佈破產的三流私立龍山高中的案子,但卻計畫讓即將破產的龍山高中搖身一變為每年連續出一定人數東大生的精英學校,好藉此讓自己的律師地位高漲。以日本的偏差值來算,至少要70以上才能考得上東大,但龍山高中卻是個平均偏差值只有30且以笨蛋著稱的學校,櫻木律師便以他獨特的唸書方法和東大應考的特殊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其能考上東大。

  原著漫畫裡介紹了相當多的考試技巧和讀書方法,因此在日本補教業界引起相當大的話題性,而日本TBS電視台就是看中其話題性,便在今年夏季檔將其改編成日劇並獲得不錯的收視率。而這部漫畫『Dragon櫻』名字中的Dragon就是取自於龍山高中的「龍」字,櫻則是象徵著日本四月入學時所飄落的合格祝賀櫻花所合成的劇名。台灣譯成『東大特訓班』,由台灣東販出版。

  在TBS夏季播出的同名日劇中,櫻木律師第一集就以名言「就因為是笨蛋和醜女才需要進東大」點明了日本社會所偏重的「品牌主義」和「只靠學力來衡量一個人」的缺點,因而櫻木律師才說要擺脫過往被認定的壞形象的話,就要進東大,進了東大等於就是拿了一張通往成功人生的車票,而為了要取得這張白金級的車票勢必得採取一些適宜的手段。

  因此就櫻木律師的分析,東大的理科第一類組相對於其他類組的錄取率,其實是最容易考的,就算是理化白痴的人,只要在其他像國語、英文等科目取得高分,理化只要取得基本分數就可以過關,而一般人只覺得東大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是未多做分析便自己設下障礙,這也就是被稱為笨蛋的原因。

  除了分析考哪個系所的錄取率高之外,正確的唸書方法也是重要的,像是數學由於需要紮實的努力,因此在『Dragon櫻』裡也是最先開始學習的部分,並不斷地做反覆練習,訓練對於一些公式和題目的反應,東大考試也都是從教科書裡的內容出題,因此不需過多的參考書籍。另外,英文是很多日本人最沒信心的部分,當外國人問你會不會英文時,日本人往往說不會,但如果問外國人會不會日文,外國人只要會一兩句就會回答會說,這在於心態的不同。破解了心防之後,再來就是以聽英文歌曲記百大佳句的方式,再透過一點基本的文法做替換,至於在英文作文的方面,由於東大的計分法是採取扣分的方式,因此不用寫難句,只要寫出自己會的句子,不要有錯誤被扣分就能拿高分。

  國語(日文)的部分,在古文方面可以看一些相同內容的漫畫來做輔助,從漫畫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所表達的意識,就不會覺得古文是那麼難的東西。另外,還要再配合正確的解讀力,要隨時抱著為什麼的心態去看一切事物和考試的題目,其實所有的東西(包括考試題目)都是以跟人對話的方式,只要常自問,再加上常觀察就能瞭解背後的意思。至於歷史的部分,書裡用了特別的技巧「記憶樹」,將一件歷史事件用樹幹衍生枝椏的方式配合文字和圖畫去記憶。理化的方面則將看起來難懂的公式用簡單易懂的圖形來說明,再加以背頌公式做有如數學反應般的訓練。

  除此之外,在開始唸書前先培養身體唸書的習慣、配合腦的活動狀況安排每個科目唸書的時間、再加上事前了解東大的出題方式和計分方式,透過參加東大模擬考獲取考場氣氛的經驗,然後配合快到考試時做各種不同的唸書方式,也教導學生考前一天和拿到考卷開始寫前的一些技巧,經由有效率和有計畫的唸書方式,其實就算是原本偏差值才30的人也是可以考上東大的,這部漫畫就是給予學生信心並教導有效且正確的讀書方法。而在日劇中原本被稱為是笨蛋的6人經過一年的學習,有3人確實考上東大,透過這樣的日劇和漫畫激勵了不少原本自認自己是考不上東大的人努力挑戰,漫畫和日劇影響到志願者增加,看來應該是東大事先料想不到的吧!

加深中日民間紛爭的「藝伎回憶錄」    

唐津世

  現在在路上都會看到已開始打廣告的、由名導演史蒂芬史匹伯監製的好萊塢大戲「藝伎回憶錄」的廣告,雖然台灣要到明年1月13日才會正式上映,但宣傳活動卻早在12月下旬展開,不過這部電影卻是在開拍前、完成後都頗受爭議。

  「藝伎回憶錄」是翻拍自亞瑟高登的名著『一個藝伎的回憶』(MEMORIES OF A GEISHA),內容在描述一個自小被父親賣到京都祇園地區藝伎院的小女生,歷經被紅牌欺負和成為藝伎訓練過程的艱辛,終於成為一個成功的藝伎,且因貌美出色再加上手腕高明,擄獲了不少當年權貴的心,但心中卻只掛念著一個高攀不上的男人的故事。

  在這樣述說著日本文化背景的一部片子,選角自是格外地重要,再加上是好萊嵨大片,不少日本女星也希望能靠此片登上好萊嵨電影的殿堂,選角過程中不少日本女星也參加甄選,包括曾演出「美麗境界」的奈良橋(野村)陽子、「末代武士」的小雪和東京大學畢業的模特兒女演員吉川怜等,但這些日本女生最後都被刷下來,只留下了被甄選為配角的日本大牌演員桃井薰、工藤夕貴及飾演主角小百合小時候的大後壽壽花。而主角的小百合則在傳過由張曼玉、楊紫瓊等人演出後,最後底定為新生代的大陸女星章子怡,而欺負小百合的紅牌藝伎則同樣由大陸女星鞏俐演出,至於對小百合提拔有佳的藝伎則由楊紫瓊演出。

  選角結果一出來立刻引起日方強大的反彈,因為全部主要的角色都由中國女星演出,雖然搭配了曾演出「末代武士」的渡邊謙和役所廣司等日本男演員,但都無法彌補主要演員都為中國人的事實。導演勞柏馬歇爾表示,由於是好萊嵨片所以需以英文演出,來甄選的日本女星對所說的英文普遍沒有自信,再者有一說為導演覺得主角除了英文要好、是國際上認定的美女並有演技之外,還希望她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最後才選定了以演出「臥虎藏龍」後躍上國際舞台的章子怡。但日本故事搭配上中國演員再以英文演出,日方覺得是十分怪異的組合。

  除了選角外,內容和拍攝場景也頗受爭議。相對於「末代武士」的考究,『藝伎回憶錄』被說成是無視當時日本的時代背景和藝伎的傳統,除了很多場景都直接在美國搭景拍攝外,就連參與演出的日本男星所提出的一些對於時代背景或是場景的建言聽說都不被導演採納。再者,日本人的藝伎中還是有分為純粹賣藝的藝伎和會賣身的藝伎,但「藝伎回憶錄」完全將日本藝伎拍成是賣身的「妓」,因而引起日本人的不滿。就連中國的大導演陳凱歌赴日演講時也表示,由於章子怡是中國人並不了解所謂傳統的藝伎文化,在一些藝伎表演和一顰一笑間流露出的味道都沒辦法確實表現出來,認為美方是胡亂選角。藝伎表演的部分甚至被日本影評笑說導演是把他拍好萊嵨歌舞片「芝加哥」的經驗硬套在藝伎表演上。

  這樣風波不斷的片子到上映當然也沒有喘息的空間。日本影評批為是單純加入一點日本和風味道的好萊嵨幻想日本傳統世界的幻想曲;而中國的民眾則也不滿章子怡接這種當日本妓女的角色,再加上日本竄改歷史教科書的影響,甚至怒罵章子怡忘了二次大戰時期多少中國女性被強迫做日本人的慰安婦,而章子怡竟只為了要在好萊嵨更上一層樓,又再度犧牲色相演出這種角色。大家可能會覺得只有美國人會認為這部片好,但其實美國也有影評表示,這部片輕忽了藝伎的傳統,且並沒有忠於史實和原著,劇情節奏過慢,白白浪費了原作的精采。

  事實上章子怡幾乎從「臥虎藏龍」起就常接有激烈情慾戲的角色,而導演在章子怡試鏡時直覺就是要她來演,或許也是看準了情慾戲的部分她會比其他競爭的女演員都還要來得放得開,但這點卻是中國民眾始終不滿的地方,中國民眾覺得章子怡幾乎是完全靠惹火的情慾戲來登上國際舞台,而這次更是忝不知恥演日本賣春婦,完全是丟盡中國人的顏面,中國的網友們甚至在很多社群都號召大家不要進電影院觀看此片,讓戲院空蕩蕩的。而日本人又以日本演員役所廣司為首,覺得這片會讓看的日本人覺得過於荒誕,再加上主角非由日本人演出,想必在民族意識下會進電影院觀看的日本人也不會多。

  一部好萊嵨翻拍自述說,日本傳統藝伎的艱辛和愛恨情仇的電影,卻因美國製片覺得日本人和中國人都長得同一個樣的,跟他們好萊嵨拍戲的手法沒關係,只要片子能賣就好,卻在有意無意間加深了中日民間仇視的情節。此外,也沒辦法確實地把日本文化傳達給世人,難怪會被批為是一部呈現不出亞洲價值,只單單顯示美國精神裝模作樣的電影了。